close

轉載自:
http://www.grand-tao.org/hotinfo.php?id=390
http://www.grand-tao.org/ 汰塵雜誌

 

「弱其志,強其骨」以當時政治背景而言,是要削減各封地諸侯的勢力及野心進而效忠周天子,鞏固周室宗族的政權與向心力,強化朝綱讓各封地諸侯得以遵循,也影射三叔之亂後,周姓氏族勢力已被消除減弱,讓周天子孤立無援,勸戒野心人士莫著重於外在的虛名而忽略人民真正需求,莫執著貪欲而手足相殘。當在位者以身作則,不追求地位名利,不蒐集瑰珍寶物,把慾望減至最低,僅滿足最基本樸質的生活要求,各封地諸侯也不敢逢迎拍馬奢侈驕縱,此風一長人民百姓必定效法,所以當基本生活不憂時,就不會以投機取巧的手段,或是偷拐搶騙的方式,來滿足一己的慾望。故有聰明才智的人在為社稷百姓服務時,當然就不敢為了自己的虛榮與名利而妄作非為,置自身慾望於度外,以百姓需求為己任,那百姓自然能安居樂業,國家自然能長治久安。

反觀現今政治氛圍與社會亂象,其種種弊端就如同李耳所言,三千年前道德經針對朝政睿智的建言,擺在當世依然適用,現在的上位者不以民意需求為施政依歸,注重的是自身歷史定位的虛名,及政黨與財團的既得利益維護,所有政策與建設都以選舉考量為第一優先,經常弊案與缺失被媒體揭爆後,才急就章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補救,缺乏長遠性全面性的施政方針。從在位者為鞏固權力爆發政治鬥爭,到官員民意代表貪污收取不當回扣,官員如此社會上民風也跟著隨之敗壞,塑化劑及頂新的黑心油等食安事件不斷發生,財團唯利是圖淨賺黑心錢完全不顧人民的身體健康,詐騙集團手段層出不窮,歹徒為了自身利益詐騙無辜人民的錢財,一般民眾也一窩蜂的為了一點小便宜,擠破頭的搶購周年慶商品,這種光怪陸離的現象顯示現代是慾望爆炸的時代,過多外在的物質聲色誘惑,讓人們已經分不清什麼是「需要」什麼是「想要」,官員公眾人物過著奢華炫富的生活,在媒體的推波助瀾的傳播下,很快即成為社會上下效尤的對象,尤其年輕人不經思慮其經濟能力,大刷信用卡追求不必要的物慾,造成年紀輕輕即卡債高築宣告破產,這種歪風斷送了多少年輕人的前程,甚而背負一輩子卡債。「需要」是基本的生存條件,是有、實在的存在,像人餓了要吃飯、渴了要喝水、病了要看醫生等,直接且基本的民生問題,而「想要」是基本的生存條件以外,受到物質、功名利祿、社會地位影響而向外擴展的慾念滿足自我虛榮心,是無、虛無的妄念,像珠寶、首飾、名車、豪宅等。現代文明昌盛科技發達,生活富饒飲食無虞,人們不須要為了生存與大自然及野獸打拼搏鬥,心靈、心理卻遠不及古人健全,我們所擁有的是古人無法想像,但是強烈的比較心、佔有心與執著心,讓人們「想要」的慾望源源不絕接踵而生,這些慾望鏈環環相扣,如同填不滿的無底洞,致使產生無法滿足的沮喪與焦慮感,進而爆發所謂憂鬱、躁鬱、恐慌等多項文明病症,滿足基本生存的需要,抑制多餘虛無的想要,即是李耳所言之「虛其心,實其腹」。

漢朝初立之時,經過戰國、秦朝的戰亂紛端,社會經濟及農事生產正處於薄弱時期,漢文帝有鑒於此,推崇了「黃老治術」,並採取「輕徭薄賦」、「與民休息」的政策,實踐了《道德經・第三章》中「聖人之治」,以民之苦為苦,正視民之所欲,施良政以輔民,夫使民樂國強,這正應了「虛其心,實其腹」、「為無為,則無不治」的治國之方,漢景帝繼而為之,形成了漢朝統治時期的第一個盛世「文景之治」,經過榮盛時期國家財富的累績,為其後漢武帝將漢朝推上頂峰的基石,當時的儒家董仲舒融合了道家的思想,創造出「天人合一」學說,影響日後中國的道教、儒教的數千年發展。另「虛其心,實其腹,弱其志,強其骨…」,亦廣泛的被應用於丹道術中,道教在南北朝以前,則以外丹為主,至魏晉時魏華存夫人(上清派將其奉為始祖),將其引入坐望存神之內丹術,開啟了道教內丹之術的大興。「虛其心,實其腹」為丹道家引用於靜坐入門之法,在呼吸調息之時去除心中的心念及意識,散除負能量修補泥丸宮。「弱其志」如同知雄守雌,應用在南北朝時廣泛流傳之存神法,雄雌後為奇經八脈所應用。道教依此丹道法,開創了許多煉炁養神之術,此亦強調於自身內在的修為,所以「強其骨」道教將之廣釋為「修道之人,當力求勝於己,莫以道德求諸于人。」也就是嚴以律己超越自我,並且寬以待人。

本文中隱含的「有」、「無」之道,亦可運用到政治、外交、談判方面,從「尚賢、貴難得之貨及見可欲」來看,是一種談判學上的「拉幫結派、籠絡友邦」的政治策略。在國與國的結盟上,一方必得視對方的需求,並提供有利的條件,方能使友邦同意結盟。若從現今的公司運作方面來看,亦是如此,在議價談判方面,首先,必須先了解對方的需求後,再針對對方的需求而提供適宜的產品與價格。當然,在任何談判的過程中,就如同下棋一般,表面上要能不動聲色,並視對方的反應,而決定下一步棋如何地走,且在談判之中能為己方保留有商議的空間才是。另者,從「虛其心,實其腹,弱其志,強其骨」來看,在談判的過程中,其實是雙方互相為自己的利益盤算著,其中的虛虛實實、真真假假之道,必得要以智慧來判斷,而此,亦是李耳《五千文》所欲教導的「窮理」、「藏機」之理。任何國家或是企業、各式的組織、團體等等,非以一人之力,即能建構出來的。因此,為大事者,應該學習以沈潛之心來待人處世,莫將個人的權力、欲念表現於外,並應以整個國家、組織為大局,以整體為考量,並架構建全的組織來展現其整體的實力。

此章所提到「民」為百姓、「智者」即地方有權者與「聖人」指宏觀賢達的上位者的三個部分,「民」提到次數最多,所有的作為都是為了「使民不爭、不盜、心不亂」,一切以民為本,爭取民心不是靠著嚴刑峻法,而是要「不尚賢、不貴難得之貨及不見可欲」,上位者以身作則,地方有權者起而效法不敢造次,百姓才能安居樂業。當然李耳不是要大家禁慾或寡欲,如果沒有慾望時代就不會進步,也不符合道的演進跟變化趨勢,當分清楚「想要」及「需要」後,應該降低或導正「想要」的慾念,不要被功名利祿所惑而以奸巧貪婪之心圖謀不義之財及地位,這才是「不知不欲」的表現。李耳言:「常使民無知無欲,使夫智者不敢為也。」,一般人將之解讀為是李耳的愚民政治,實則非也!李耳乃是開啟理想的民主政治之先河,此乃李耳對領導者所示的領導統禦之方,認為身為領導者,應該要顧慮其下各階層的感受,莫因一己之私,而讓整個國家、組織陷於混亂之中。凡事要能有所依有所本謀定而後動,心中所盤畫之事,莫要顯露張揚於外,而讓存有機巧心者有機可乘。在國家方面,領導人應該以民為重,凡事若能以百姓的利益為優先考量者,則百姓自能安居樂業;而企業的領導人、管理者或CEO上位者,應加強公司內部的管理,並能體恤各級員工,使其能自發式地為公司服務,並為個人在企業中創造自我的價值,如此方是國家或公司組織永續地經營之道。李耳在道德經中依循天地之趨勢及易經原理闡述道機及治國之理念,其字裡行間隱藏的意義與應用,博大精深可以無限可能的推及至國際外交、企業管理及個人修為,虛其心實其腹甚至為運用在靜坐練氣養生等方面,這些基本原理都是由「陰跟陽」、「有跟無」及「五行生化原理」演變衍生而來,這正是道德經與中華文化偉大及包容性強的地方。

arrow
arrow

    Abel Wu的汰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